城市地下管道现状与改进调研报告
摘 要 : 针对当前城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的现状与不足,结合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数据库的优越性,提出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与技术实施方案。
关键词: 管线、信息、共同沟
前言: “到地铁看瀑布”、“到武汉来看海”??
2011年入夏以来,北京、成都、武汉等城市陆续遭遇大雨。类似段子风传网络。 每当路过一个新修的道路或者老城区的时候、路边总是尘土飞扬而且经常反复开挖。
地下管线是保证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为城市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运营条件,是城市的“生命线”,即由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煤气、热力、电视、路灯、工业、公交等组成,地下管线线位的选址在数据上的一点偏差都可能带来增加工程量或不可估量的安全事故。
长期以来,由于地下管线属于隐蔽工程、只见投资不见效益等原因,使地下管线管理手段和水平滞后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主要表现有城市地下管线投资多元化、难规划、地下管线建设与道路建设不同步等实际问题。目前呈现出先修路后建管线被百姓称为“拉链马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在道路修建过程中地下管线基础资料严重缺乏,致使地下管线事故频发。由于对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缺乏应有的了解,给城市管线的规划管理工作带来极大不便,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造成重大伤亡事故。 鉴于此 , 我们更要运用科学完善的管理手段,合理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综合规划各类市政管线设施,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综合承载力,发挥其社会效益。
一.调研时间:2011年7月9日
二:调研地点:山东省能源建筑设计院、海南省建筑设计院、青岛市高新区排水工程处、日照建筑设计公司等。
三、调研目的:通过向专业的社会人士咨询确定调研的主要方向以及通过同学们分散参观实习和调研,对各个城市地下管道的规划以及主要施工单位进行采访和调研,并对具体的对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并认识到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今后的城市管道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调研内容: 我们通过三种途径来进行调研
1. 采访调研:通过向地下管线铺设及维护的相关部门采访来了解地下管线的现状与改善难点
2. 问卷调查:通过在超市、街道旁发放问卷调查来了解市民对地下管线的了解情况及关注点 3. 技术探寻:通过网络及咨询学校有关专业的老师还有施工处的工程师得到地下管线改良的方法。 ⑴调研实施情况 我们在2011年7月10日采访了山东省能源建筑设计院的工程师向维礼先生,他首先对我们关注地下管网的构造表示了赞赏。同时向先生对我们进行讲解了目前地下管网的主要构成与调研应进行的方向. 2011年8月7日 我们在青岛市高新区排水工程处采访了工程师安光。他向我们介绍了青岛市老城区的地下管网的建设及浮山湾的地下管网问题还有高新区在地下管网方面的工作重点。 2011年7月15日 我们在济南市家乐福解放桥店内发放调查问卷。详细了解了市民们对地下管网的意见与希望。 ⑵调研结论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市民反映最高的几个地下管网问题是: 1. 强降雨时道路积水严重,排水不力 2. 排污管道及给水管道发生爆管事件频繁,影响正常生活 3. “拉链公路”现象严重,道路反复开挖,劳民伤财 带着这几个问题查阅相关资料整理了一下现在城市地下管网的现状总结 1.以前的管道老化严重。我们地下的这些管道,历史最悠久的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比如南京最老的供水管道就是在这个时候埋下的,而天津最早的地下管道也可以追溯到200年前,长春的很多管线也是从日伪时期开始就没有换过。老化的管线,是不折不扣的安全隐患。 2.现在反复开挖,地下空间拥挤不堪。相信大家都对“马路拉链”见惯不惊了,地下被反反复复地挖开,这次埋自来水管,下次埋天然气管道,再下次埋通信管线……如此这般,地下空间越来越拥挤,地表也越来越脆弱。数十家施工单位各挖各的,各埋各的,地下的管线纵横交错,这根搭在那根上,完全没有章法。 3.施工不规范,临时更改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有的地方,甚至出现过施工人员挖开一看,竟然已经没有空间了,于是把管线硬塞进去。另外,当施工时遇到一些情况时,施工方往往做出临时的更改,这些更改后的管网,有时候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了。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复杂。总结一下有以下几点。 1.政府投入资金有限。相对于高楼大厦及大型地标性大桥、铁路等建设,政府不愿意在很难在当下显示政绩及功能的公共设施上投入大量资金,这制约了地下管网的科学建设的步伐。 2.规划的起点不够高。中国大中城市之所以会在近几年集中的爆发地下管网事件。很大程度是因为上世纪80-90年代高速发展的新城市老化。而当时规划的眼光没有考虑到现在的情况,引起维修困难,改造困难的局面。 3.缺乏统一管理、协调老旧地下管线改造与维修的组织。据我们调研得知,外国也有挖路的时候,但是基本是几家公司或单位统一协调,同时施工,大大地节约了成本。 解决地下管网现状的办法与对策 1. 建设共同沟 2. 实行雨污分离的地下排水设计 3. 建立统一调度地下管网改造与维修的单位 4. 对新城区的规划中要对地下管网进行单独的设计施工 下面我们对这几项措施进行单独说明 共同沟的建设与雨污分离的地下排水管线建设:
案例1:我们在青岛调研期间曾发现几个有趣的现象:在老城区的地下给排水管道是德国在1901年建设的,而现在又加装的电缆与光缆等也未让老城市反复开挖道路,经过调研我们得知在1898年德国占领青岛的时候,德国为了把青岛建设成模范的殖民地,特意从德国调集了一批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进行了青岛的城市规划。现存的青岛地下管线有三个至今还是在中国大中城市有标杆式的意义的指标
1. 地下建设有37.5公里的共同沟,截面积之大使现在布满各种管线后的 共同沟仍然能允许轿车自由行进。
2. 自1901年实施雨污分离的地下管道。老城区地下有29.97公里的雨水 管道,41.07公里的排污管道,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实施雨污分离的城市,这个设计也保证了在百年之后的今天,老城区的排水仍然无比给力,备受赞誉,很多来参观的专家都表示,德国人修建这种级别的排水措施,真是想内涝都难!
3. 排水管道的截面是上宽下窄的鹅蛋型。高80厘米,宽40厘米,下面 较窄的部分贴有瓷砖,这种设计减少了管道受力而且使得在雨水流量较小时仍保持较高流速,减少泥沙沉积,减轻维护压力。贴上瓷砖更能防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
4. “雨水斗”的设计更是精巧,雨水斗横截面呈“h”形,雨水流入后。 脏物被沉积在左边的“斗”中,而质量较轻的雨水顺着右边的管道排走。如此一来,杂物容易清理。也不会造成堵塞。
案例2:同样是在青岛,90年代开始,用十年的时间在香港中路以东建成了一座新的青岛城,原本的浮山社从荒凉的郊区变成了高楼林立的新城区,但是现在这一区域内的地下管线经常出现爆管。居民反应很大。原因就是当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后来市政府东迁而导致人流增多。地下管线不堪重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岛市在高新区建设时建设了长达64公里的共同沟。可以预防五十年一遇的大雨并保证50年不用再挖开道路铺设管线。 这两个案例反应出了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只重政绩不重基础的作风在上世纪80-90年代尤为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许多有远见卓识的城市开始建设的共同沟。所谓共同沟,是指在地下挖掘隧道,将原本均为单独埋设的水、电、气等各类市政管线集中放置在一条地下隧道里,隧道同时留出供检修人员行走的通道,在必要的位置上,“共同管沟”设有通往地面的出入口。管线入共同管沟后,每根管线都会注明所属单位,万一哪根管线出了故障,只要打开接点处的井盖,便能立即查找到所属管线的所在位置,直接施工。“它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避免了由于埋设或维修而导致道路多次开挖的麻烦。” 建设共同管沟从技术上讲并无难度,但在中国,推进的的步履却一直艰难。